瀏覽單個文章
LeeMichael
New Member
 
LeeMichael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22
文章: 2
我厭惡中國式的掃墓節日

每年清明節一到,我總會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壓力。並不是因為對祖先不敬,也不是對家族的情感有所冷漠,而是對這種形式化、制度化的掃墓方式,心中總有一些排斥與無奈。

中國式的掃墓節日,常常被包裝成「孝道」的展現,但實際上,它更多時候像是一場為了形式而形式的儀式。上山掃墓的過程冗長繁瑣,煙火紙錢滿天飛舞,焚燒的氣味嗆鼻刺眼,既污染環境,也造成山林的潛在火災危機。許多長輩還認為,沒有燒足夠的紙錢,祖先就會「收不到」心意,於是鋪張浪費成了理所當然,對現代社會的永續價值觀來說,顯得格格不入。

清明節本該是緬懷親人、反思生命的日子,卻往往因為親戚間的攀比、壓力與責任感,變成一種不得不參與的「年度任務」。不少人一年只在這一天上山一次,其餘時間完全與逝者無關,這樣的悼念是否真的有意義?反而是那些在日常中默默記掛、懷念故人的人,才更真誠地與過去保持連結。

此外,許多家庭成員因為價值觀不同,清明節也容易成為爭執的引火線——該誰負責祭品?什麼時辰出發才合適?哪個後輩沒來掃墓?在我看來,這些問題已經偏離了悼念的初衷,變成了一種傳統道德綁架,將人逼入一種「不照做就是不孝」的道德審判裡。

我並不反對懷念親人,也不反對傳統文化本身,而是希望我們能更有智慧地面對傳統,去蕪存菁。不一定非得在某天、某山、某儀式裡才能表達思念;或許一段內心的話語,一次靜靜的回憶,就足以構成與親人的對話。科技發展至今,虛擬祭拜、環保追思、紀錄回憶的方式越來越多元,我們是否可以重新思考:清明節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真的需要用焚燒與擁擠來表達孝心嗎?

我厭惡的,不是對逝者的紀念,而是這種形式大過內容、壓力大過真情的中國式掃墓方式。或許,是時候讓清明節回歸初心,也讓人們有更多元、自由且真誠的方式,來記得他們所愛的人。
     
      
舊 2025-04-05, 01:38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eeMichael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