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 Member
|
短期賽事本就很多不確定性,加上年輕選手為主,抗壓性會比較不足。
有在看格鬥電玩比賽就知道,一些選手平常和大表哥、小孩...等知名高手對練,其實不會差很多,可能就略輸一些。但是在正式大型比賽,那些平常和大表哥、小孩打得你來我往的選手,對上他們勝率都非常低。
所以大型比賽冠亞軍幾乎就大表哥、小孩、ZJZ、M', 拉基亞這幾人。可見在大型比賽,抗壓性很重要。原本4:6的局勢,因抗壓性差別,在大型比賽可能就會拉到 1:9 或更低。
大谷翔平在上次經典賽對上中國,也是觸身+被打安打,黯然下場。你要因此說大谷翔平很弱?事實上大谷和賈吉在世界大戰打擊率都只有一成多。更不用說賈吉最後一場的小學生失誤。
以選手陣容來說,台灣隊12強陣容確實強上一截,打者基本上最強的都在12強出賽了,除了張育成和陳傑憲,資格賽都算是次一級的打者。連中職本土的全壘打王吉力吉撈12強都沒有每場都上場,就知道12強的打者強度。
資格賽投手陣容看似比較強,但王牌之一古林睿陽也是沒登場,且年輕小將抗壓性不足,表現反而沒有張奕、陳冠宇這些老將出色。加上玉米出色的表現,說投手資格賽較強,那倒不一定。
但有一點確定,就是12強的對手比資格賽強很多,是不爭的事實。美國、日本、古巴這些強隊都敗在台灣手下也是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