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0 獨家訪問台灣首用青春期阻斷劑的跨性別兒少──未成年求診者漸多,第一線醫師用藥間的抉擇
隨著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gender)觀念的開放、跨性別資訊能見度變高,10年踏入精神科診間的跨性別兒少人數增加。
他們來看診,有的是希望緩解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帶來的精神痛苦、焦慮憂鬱,
有的人目標更明確:取得精神科診斷書,以便後續到內分泌科進行HRT(荷爾蒙治療),成年後就可以立即動「性別置換手術」,
更換身分證性別,徹底以另一個性別身分在社會上生活。
Ray是全台第一個使用青春期阻斷劑的跨性別個案,更是極少數從未成年時期就在正規醫療體系施用荷爾蒙的案例。
截至目前為止,全台僅有個位數未成年跨性別個案在醫師評估後使用荷爾蒙(註),使用青春期阻斷劑的更是絕無僅有。
記者不免好奇:為什麼台大兒童醫院會首開先例?
所有跨性別者進入醫療體系後的第一站,都在精神科。
台灣至今沒有明確法律規定跨性別者接受性別肯認醫療的流程(註),
醫界慣例是「過三關」:跨性別者需先在精神科取得「性別不安」的診斷,
接著由內分泌科醫師開立荷爾蒙等藥物改變身體性徵,
若個案希望進一步進行手術移除性器官,則由外科負責。
徐志雲解釋,對於想接受「性別肯認醫療」的兒少個案,
精神科醫師首先會確定個案是否存在長期且持續的「性別不安」──即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不一致導致的精神痛苦。
精神科醫師臨床診斷的重要參考基準《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中,
定義兒童須滿足6項、青少年及成人則需符合2項臨床標準,並至少持續半年。
診斷兒少,不僅標準比成人更加嚴格、花的時間也更長,「初診一定是一個小時起跳」,
徐志雲與許多個案的看診關係都是以年計算。
精神科醫師看待兒少的跨性別意念,以青春期晚期(約16∼17歲)為分水嶺。
青春期延後治療的邏輯,是讓兒少有時間思考跨性意向
劉士嶢說,他最後敢開藥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台灣小兒科普遍認為青春期阻斷劑是一種足夠安全、且可逆的藥物。
劉士嶢表示,實際上,青春期阻斷劑已在順性別兒童身上使用超過40年,
在台灣,擔心小孩太早發育、生長板提前閉合,長不高,就可由健保給付、施打青春期阻斷劑,
「在小兒內分泌的領域,這幾乎算是醫師們最常用的一種藥。」停藥半年後個案就會逐漸恢復正常發育。
副作用上,須注意個案在用藥期間可能骨密度低於同齡孩童,但停藥後若有正常荷爾蒙補充,成人時就不至於有骨質疏鬆
而另一個底氣,是有兒童精神科醫師診斷背書。徐志雲和Ray長期看診,清楚個案的跨性別意向持續,
也能觀測用藥對個案的影響,團隊用藥的邏輯,
是替Ray爭取2、3年維持中性身體的時間,
允許他以自己期待的性別樣貌在社會上生活看看,之後再確認Ray的想法:如果適應順利,
未來想持續以新性別生活,那就給予跨性荷爾蒙;
如果決定回歸原生性別,那就停止用藥,啟動女性發育。
確認性別認同持續後才進入半不可逆的荷爾蒙療程,並定期追蹤
用藥不是一切,陪伴也能協助到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