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polor
所以不懂,台灣鐵路的[公司化]對於[公家單位]的優勢在哪?
|
公司化是民營化前熱身,讓長期在保護傘下不用在意損益兩平的公務機關,
變成要自負盈虧的國營事業來試水溫,等具備一定市場競爭力後,
再成為利潤導向的民營公司。
中華電信就是最好的例子,早期是國家考試進去的公家機關,
1996年先公司化,接著政府慢慢釋股直到2005年才正式成為民營公司,
民營化後決策上可以完全以營利為導向,自行訂定產品售價來增加利潤。
但台鐵的特殊性(民生必需服務),導致台鐵一輩子也不可能民營化,
變成要自負盈虧也要肩負政策性服務,所以公司化後仍不具備自由定價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台鐵員工非常抗拒公司化,因為福利變差但責任不變。
看看隔壁的中華郵政就是一輩子公司化的例子,
從2003年公司化後就完全沒有民營化的打算,
而中華郵政為了生存下去,開始瘋狂走代售業務路線,
以前去郵局還會被強迫推銷買米、買面膜,被民眾抱怨反映後才收斂不少,
現在似乎積極走電商路線?
https://www.postmall.com.tw/
台鐵如果要比照中華郵政的玩法,把重心擺在台鐵便當或許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