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07-XX 「社會保險」等於「社會福利」?
七十七年十一月我國的選戰中,在野的民進黨把「免費醫療」列為一大「創見」以吸引選民。
今年五月,高雄總工會因為高雄醫學院附屬醫院及許多診所,把勞保門診費用提高了卅元,
不惜發動工會會員到醫院抗議,造成嚴重衝突。
另一方面,面對最近勞保甲乙丙表的紛爭,以及包括公、勞、農保等各項社會保險都鉅額虧損的事實,
許多人不免納悶:這些保險,到底是誰保誰的險?誰該出錢負擔虧損?誰又該享受這份優惠呢?
「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其實很容易區別」,楊志良指出,社會福利是為了照顧社會上的「弱者」,像老人、貧戶、殘障、失業者等等,
一般大眾不是「弱者」,當然也就沒有理由要求政府給予額外的優惠。
「保險」和「福利」混淆不清,不僅衍生病患、醫院、和政府間的各種糾紛,更為未來實施全民健保埋下隱憂。
「政府和各個政黨都競相把全民健保當成『討好』選民的籌碼,濫開支票,既要提早實施,
又要降低保費,連勞委會想提高百分之一的保險費率,都被指責為剝削勞工福利,
甚至有的用『免費醫療』,來爭取政治資本,並沒有顧到實施後的結果」,
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藍忠孚指出。
以「免費醫療」來說,「這點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吳凱勳就曾明確地表示。
因為根據全民健保第一期規劃方案評估,全民健保實施的第一年,預算經費至少需要一千九百億元,
而目前全國總預算每年也不過七千億到八千億元左右,國庫怎麼負擔得起這筆龐大的費用?
為了避免惡夢成真,經建會、衛生署、勞保局等單位都在苦思對策,
偏偏許多挽救措施又「凍結」在立法院,急得大家跳腳、挫折,卻也莫可奈何。
話說回來,立法固然重要,但扭轉民眾的錯誤觀念、避免不正確的民意誤導了政策方向,才是從根救起的方法。
正如藍忠孚所說:「畢竟健康保險是一條不歸路,一旦制度有缺失,再回頭就難了」,
因此,政府、保險機構、醫療機構和社會大眾,都有責任必須共同分擔風險,
節用醫療資源,才能真正高枕無憂,保障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