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arstorm-5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5
我沒辦法去拆車所以難以評論影片中一些部分, 但就台灣/泰國製以及一些金屬件提供看法.

1. 台灣泰國製的區分其實沒啥意義, 泰國哪裡差了? 都是同樣技術人員, 同樣設備.
同樣材料, 同樣規範, 甚至同樣製造過程甚至更好的製造過程, 台灣有些天然條件限制.
我全世界四處設廠, 台國印尼菲律賓跟我給北美的設備是一樣的, 規範是一樣的.
不同的只是細節, 譬如美國要CE, 東南亞我可以自己選, 甚至捨棄快速接頭.
但都是枝微末節的小事情, 不過就是他們當地國家的一些... 假鬼假怪~

=> 很多日本廠, 其實他們設備/模具/甚至材料都是從日本來, 只是製造在國外而已.
後來的確有慢慢改變, 畢竟... 不要真以為地球是平的,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跟手段.
這就不多說, 這也是為何我對影片中不斷提國產的概念想吐槽, 國產萬歲?
你怎麼不看風電怎麼被外商幹譙? 台灣的國產被他們爆料了啥?

2. 金屬件看厚薄是最容易的方式, 但不是最正確的, 而且... 車門我不認為是一體沖壓.
沖壓類(這面積應該是垂直, 因為水平會有傳送(夾具)問題)有些基本金屬流動成形的原理.
我認為有焊接但打磨掉了, 而且非同心會有厚薄問題, 這應該有廠商自己的技術在內.
而傳動對於正面的抵抗力高, 側面的抵抗力差, 出事情最怕受力在側面, 其餘不多說.
不把問題停在某個節點, 搞到整組壞掉是沒意義的.

影片主有他的專業, 但言詞中不乏煽動, 台灣製造不是最優解, 而設計哪能看厚薄.
不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析一個學科, 如果那麼容易, 就不會獨立造機部了.
從設計到實際組裝&維修, 這整個一個大架構, 是彼此相關, 而不是只著重一個單位.
如果都是組上去最強那真的簡單多了... 我這裡還沒討論運作, 那個是操作部門的事.
(這也是為何我經常說我開車無感, 不常做的工作, 只能看著儀器數據來"有感"了)


你賣出去一台車, 就是要想到那台車未來20年, 最近不斷縮短, 15, 甚至10年而已.
但怎麼說都是很多年的光陰, 買家沒事情來找你是最棒的, 如果有事情就要盡量能解決.
而且也不都是原廠來一個整組換掉, 其實我並不贊同這個方法, 很汙染, 很浪費.
但, 這是對維修組需求的降低, 對作業時間以及條件的降低, 以及對個人技術要求的降低.
大勢所趨~
舊 2024-12-27, 07:50 AM #4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arstorm-5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