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以前就知道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839947874&__n=K
棒球打者採用全力跑向一壘比較快?還是最後採用撲壘速度快?
本屆世界12強棒球賽,中華隊與日本隊的金牌戰,7局上中華隊2出局,2、3壘有跑者。中華隊打者潘傑楷擊出緩慢的內野滾地球,日本隊游擊手撈起球之後迅速傳向一壘,潘傑楷為了拚上壘,採用撲壘的方式。一開始是判定安全上壘,中華隊第五分進帳。
由於這個play太接近,日本隊提出挑戰,最終根據畫面輔助判決,改判潘傑楷出局,本局結束。第5分也就沒有了,維持4:0領先。
雖然出局,但潘傑楷的拚勁令人敬佩,手指也因此受傷。
這個撲壘,令人想起長久在棒球界的疑問,就是打者跑向一壘時,是全力衝刺比較快?還是採用撲壘的方式比較快?
這一直是棒球界很想知道的答案。美國職棒大聯盟 (MLB) 在2014 年全明星賽、聯盟冠軍系列賽和世界大賽,以及亞利桑那州和科羅拉多州的春季訓練基地測試 Statcast 原型。2015年全面在30個球場啟用了Starcast系統。
Statcast系統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用來分析球員動作和運動能力的一套高速、高準確度自動工具。這種技術結合都卜勒雷達和高解析度影像觀測球員在運動場上的各項數據。(舉凡擊球初速、仰角、跑者速度、外野手跑多少距離才站到定點接殺(跑越少距離表示判斷球落點越準確)、投手投球的轉速......等等,涵蓋投球、打擊、跑壘、守備方面非常多項的數據)
有了上述精準的數據,就能解開撲壘跟全力衝刺哪一個比較快的問題。舉2014年世界大賽的實例,如圖所示:
堪薩斯皇家隊的埃里克·霍斯默(Eric Hosmer)在世界大賽第七場第三局中,由於二壘手喬·帕尼克(Joe Panik)撲下滾地球後用手套將球拋給遊擊手布蘭登·克勞福德(Brandon Crawford),策動精彩的的雙殺。
皇家隊打者霍斯默最初是被一壘審埃里克·庫珀判定為安全上壘,此時巨人隊提出挑戰,根據畫面輔助判決後被改判為出局。(這也是大聯盟開始採用輔助判決的開始 )
根據Statcast的數據 ,跑者霍斯默撲向一壘時的速度從 20.9 英里/小時降至 12.9 英里/小時,如果他採用全力跑壘的話,他會以 0.1 秒(大約一英尺)之差安全上壘,而不是落後 0.02 秒而出局。
還有其他例子也顯示,全力衝刺速度比撲壘快,雖然不一定所有案例都是如此,但是Statcast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解答,也顛覆我們長久以來的直覺,覺得撲壘速度比較快。
撲壘(或滑壘),因為身體較低,好處是不容易被觸殺,也不會跑壘跑過頭。只有1壘跟本壘是允許跑壘過頭而不會出局的。2、3壘跑過頭即可能被觸殺,所以常採取滑壘,降低被觸殺的機會,以及避免跑過頭。
照片顯示,跑者撲壘時,速度從 20.9 英里/小時降至 12.9 英里/小時。
照片來源:
SETH WENIG/The Associated Press
以下連結為上述2014年時,美國職棒大聯盟世界大賽的畫面,最終改判出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JYVcTwCF4
以下連結為本屆世界12強,潘傑楷撲壘畫面,也是一開始判定安全上壘,日本隊提出挑戰,經由畫面輔助判決後改判出局:
https://youtu.be/0SgkZXvN34c?si=81ZcIohZFUZgJd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