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會不會成韭菜, 關鍵在於獲利, 每年能穩定賺10元的, 股價100一定容易達成, 本益比10倍是底, 就算突發事件跌破, 也必然會回到該有的股價.
長期獲利持續成長的, 本益比自然更高(反之亦然), 試著了解合理估算股票該有的價值, 與位於產業鏈的哪個環節, 會有助於思考.
台灣在這波AI與電動車的成長是2-3年受惠的, 而且很多公司都還未復甦, 機會相對是高的, 當然投資要花錢, 配息率就會低, 所以相對焦點就不是股息, 而是成長率與達成率.
如果沒把握, 就去定期定額買GG供應鏈的ETF, 等到2-3線公司宣布未來展望很好, 產能利用率接近滿載就全賣.
如要選逢低買進, 就試問自己, 過去能有幾次買在低點, 賣在高點. 命中率高, 就可試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沒把握的, 錢拿出一點, 做小規模測試, 知與行, 是兩件事.
優分析 (
https://uanalyze.com.tw/articles)
林區 (
https://www.youtub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