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LDSKINGII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21
文章: 212
曾高喊反核、如今拍片擁核 美國金獎導演:台灣不該停掉核電機組

奧斯卡金獎導演奧立佛史東,過去花費三年拍攝紀錄片爬梳核電歷史,並走訪法國、瑞典、俄羅斯等國,深入核電發展現場。他認為,人們對核電的恐懼主要來自誤解,取代造成氣候變遷的化石燃料是人類的當務之急。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8005

11月初一天,洛杉磯時間接近中午,台北時間凌晨兩點半,金獎導演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在辦公室接受《天下》越洋訪問。滿桌的文件,略亂的銀髮,深鎖的眉頭,在在顯示他的憂心。

「是因為恐懼,」當他被問到,為什麼會拍一部談核電的紀錄片,他直截了當回答。

「對氣候變遷的恐懼,」他補充說。

拍紀錄片爬梳:核電≠核武

在《新核能時代》(Nuclear Now)這部紀錄片中,史東主要論點是:我們應該重新認真看待過去遭到誤解的核電,原因無他,就是氣候變遷。當全球80億人都要過上現代生活,核電是唯一能幫全球快速脫碳的穩定能源解方。

史東認為,自核電從20世紀中葉開始發展,遭到諸多誤解,來自煤炭和石油利益集團的資金,散布對低階輻射的恐懼,更把「核武」和「核能」混為一談。儘管三哩島、車諾比與福島事故,加深人們對核能的疑懼,然而現實是,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死亡,遠比核事故來得多。

挑戰主流論述,似乎是史東一生的信仰。

但他曾是好萊塢最主流的導演之一。在1980、90年代,史東曾因為《前進高棉》、《誰殺了甘迺迪》與《華爾街》等片,而獲得9座奧斯卡金像獎。

近年,他的作品卻屢屢因逆風而受到批評,票房表現也欠佳。

【小檔案】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

出生/1946年
現職/電影導演、編劇、監製
學歷/紐約大學藝術學士
得獎/《前進高棉》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七月四日誕生》獲奧斯卡最佳導演、《誰殺了甘迺迪》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等獎項

2016年,史東的劇情片《神鬼駭客:史諾登》,講述的是美國國安局前技術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將祕密監聽計劃的資料洩露給記者的故事。本片毀譽參半,對史諾登表示同情的立場,也被美國主流社會認為逆風。

2017年,史東發表了長達4小時的普丁訪談錄紀錄片。他的用意在讓美國人更了解俄羅斯的想法,以避免兩國爆發戰爭,但這部作品卻被美國主流社會批評,認為他替獨裁者喉舌。

「我同意拍電影是娛樂,娛樂才能賺錢,」史東在專訪中批評美國目前主流電影的走向,「現在的好萊塢電影都是發生在未來、充滿新科技的災難片,然後會出現一個英雄拯救世界,」他沉重地說,「災難現在就在我們家門口,我們過去曾經擁有過解決方案,只是它被忘記了。」

只要是他相信對的價值,質疑歷史、質疑主流,即使逆風、即使被主流價值「取消」,他也要繼續發聲。

佳映娛樂總經理劉嘉明在去年威尼斯影展期間發現這部紀錄片,為何決定引進這麼小眾的電影?他說,自己對核電沒有特定立場,但認為這部片有討論價值,卻不受市場機制青睞,因為議題逆風、不賺錢,又沒有其他台灣大片商有興趣,「那就我們來做。」

本片於11月24日起在台灣院線上映。以下為《天下雜誌》與史東的獨家專訪紀要:

問:你為何會花三年時間拍一部關於核電的紀錄片?

答:因為恐懼。

這幾年氣候變遷對環境帶來的變化,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幾年前我讀了戈爾斯坦(Joshua S. Goldstein)的書《光明未來:一些國家如何解決氣候變遷》,讓我發現了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解方。

氣候變遷比核電更可怕

我有孩子和孫子,我也擔心他們的未來。

我跟戈爾斯坦合作,在片中爬梳了核電的歷史,發現人們對核電風險的懼怕,戰勝了理性。

核電工業緣起於俄國和美國,日本、韓國、瑞典與法國也使用大量核電。如果30年前,全球就努力發展核電的話,如今我們的電力就會有8成來自核能,而非化石燃料,氣候變遷可能根本就不是問題。

環境運動者們總是擔心輻射性和核廢料,但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核廢料而死。然而,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每年卻造成數以萬計的死亡。

過去許多人把核電跟核武混為一談,但其實他們根本就是兩件事。希望這部片可以清楚解釋他們的不同。

如果大家恐懼核電的話,我的答案是:氣候變遷更可怕。

要過現代化生活,不能只靠風機

問:你原本對核電抱持特定立場嗎?後來又為什麼轉變?

答:我過去其實也是反核份子。珍芳達反越戰與反核電的運動,的確很有影響力,那時候我沒想太多,也跟著一起反核。

我對核電態度改變的時間點,發生在2006年。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讓所有人注意到氣候變遷。但是我發現,這部片談論取代化石燃料的解方,卻只提出再生能源,認為核電不切實際。

我猜主要原因是,高爾是根據過去的美國經驗,認為核電不可行、太昂貴。但我們看到日本、俄羅斯、中國、法國的經驗,都證明核電的確是可行的。

全球有80億人口,當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需要的電力愈來愈多,也希望過上美國人富裕的生活,我們不可能光靠風機驅動未來,或是跟他們說,「你們不配擁有進步的生活。」

中國目前正在興建20多座核電機組,2030年左右要突破百座。印度也在興建核電,我認為這都是對的方向。

而在美國,我看到最令人興奮的新發展,就是小型模組化核電機組(SMR),已經有愈來愈多企業投入,希望加快脫碳速度。

福島沒人因核災而死,是海嘯殺人

問:在拍攝與研究的過程中,讓你最驚訝的點是什麼?

答:最讓我驚訝的,是人們的無知。對核能的懼怕從美國濫觴,一路擴散到德國。

其實在福島災害中,沒有一個人因為核污染而死亡,死傷的主因是海嘯,但還是讓德國提前停掉了效能極佳的核反應爐,這可以說是愚蠢的罪行。

事實上,核能的污染議題被誇大了。沒有人因為核廢料而死,但每年死於化石燃料污染的人數以萬計。

我很常引用綠色和平創始人之一摩爾博士(Patrick Moore)的一段話,「我們做對了很多事,例如保護鯨魚和抗議開採石油,但有一件事我們做錯了,就是反核運動。」

好萊塢只拍英雄片,但災難已在家門口

問:這部片從去年起在威尼斯影展等地放映,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回饋?

答:主流美國電影發行商,包括Netflix,全都對這部片不感興趣。我自己找發行商,舉辦小型放映與座談會,但主流媒體也沒興趣報導。

因為這部片談論的議題比較爭議,目前在法國和英國參加影展,做小型放映。德國市場,我們還在努力。目前台灣應該是唯一有代理商的亞洲市場。

我發現,年輕觀眾比較願意思考我提出的觀點,因為他們不像上一代如此懼怕核電。

美國的片商已經不在乎公共利益了。2016年,我有一部片講的是CIA吹哨人史諾登的故事,當時也是沒有發行商想碰,因為他們覺得不會賣錢。

這部片又碰到同樣狀況。當我拍紀錄片批判主流價值,或是拍普丁的紀錄片,大家就對我不感興趣。

我也了解,電影是娛樂事業,要娛樂才能賺錢。但現在的好萊塢電影都是發生在未來、充滿新科技的災難片,然後會出現一個英雄拯救世界。

災難現在就發生在家門口,我們曾經有解方,只是它被忘記了。

這部片即將在COP28氣候變遷峰會期間到杜拜播出,我也會出席座談,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理解,世界需要核電。

喊話台灣:減少化石燃料,不該廢核

問:為何在美國,近年對核電有愈來愈多討論與新發展?

答:因為科學家的證據都指出,核電是取代化石燃料的最佳解方。

許多美國公司投入研發新的核電技術,例如奇異公司就發展出小型核電機組(SMR),目前正在安大略省建造加拿大第一座商轉規模的SMR,甚至還有微型核電機組,也是我在片中探討的議題。

愈來愈多企業看到核電的潛能,也願意投資,這是好現象。

問:你有什麼話想對台灣觀眾說的嗎?

答:聽科學家的話,盡速減少燃燒化石燃料。

每個人都可以誇誇其談人工智慧和半導體技術,但如果不解決電力問題,不解決化石燃料問題,這些都是空談。

希望台灣夠聰明,不要停掉現有的核電機組。
舊 2023-11-09, 08:18 AM #20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DSKINGII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