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irStorms
華為實際衛星通話使用反饋,都凸顯聲音品質的落差!
這不是華為單方面技術不到位的問題,
而是因為衛星的頻寬不足,採用低語音品質的通話技術導致。
這兩項都是基於高緯度衛星通話的限制影響!!!
|
根據網路上查到的資料
天通一號01衛星可以提供速率為1.2 kbps的語音業務和最大384 kbps的數據通信業務
容許同時5000個設備發話
---
說說天通衛星的服務能力
https://weibo.com/1820201245/Ni8MNmBQF?type=repost
先做個對比,英國海事系統4顆衛星服務30萬用戶,美國銥星系統66顆衛星服務200萬用戶。
根據華為Mate60Pro的預計出貨量,1顆天通衛星將服務1,200萬用戶。
單顆衛星的承載量,海事是1:8萬,銥星是1:3萬,天通卻高達1:1000萬。
難道是天通1號星的能力比海事和銥星強幾百倍嗎?其實沒有,雖然天通衛星有後發的技術優勢,但海事和銥星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天通並沒有容量的技術優勢。
天通衛星1號星的行動通訊業務使用的是S波段,發射頻率:1980∼2010MHz;接收頻率:2170∼2200MHz。
上下行的頻寬只有30MHz,很顯然天通並不屬於高通量衛星,而一個4G基地台的頻寬是20MHz,天通1號的頻寬大致相當於兩個4G基地台。
這30MHz的頻寬,能支撐多少Mbit/s的頻道容量呢?又能容納多少路語音通話呢?這就需要用使用香農公式了,還要考慮調製的階數,這裡就省略了推算。
再根據資料,天通1號星的業務速率為話音1.2 ~ 4 kbit/s,數據64 ~ 384 kbit/s, 支援語音、數據、短消息等業務,同時支援5000 個話音頻道,可以滿足100 萬用戶使用。
同時支援5000個話音頻道的數據對嗎?我做了頻道容量的推算,最理想情況也不會超過1萬多,所以我認為5000個是可靠的。
最多只能同時服務5000個用戶,咋又說可以滿足100萬用戶使用?這就牽涉到了特別有趣的用戶使用頻次假設。
假設所有使用者都24小時在線上使用,那隻能滿足5000用戶使用,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用戶的使用強度沒這麼大。
如果平均每天只用10分鐘,那就能滿足50萬用戶,如果每個月只用10分鐘,那就能滿足500萬用戶,如果每年只用10分鐘,那就能滿足5000萬用戶。
所以說,同時服務數量是個硬實力,至於能滿足多少用戶?那就看如何假設了。
在華為Mate60Pro之前,天通衛星的用戶數是15萬,比例是1:15萬,跟海事的1:8萬,銥星的1:3萬差不多。華為Mate60Pro以後,比例就暴增到1:1000萬了。
好比是1把茶壺一般配6個杯子,你愣給它配1000個杯子也不是不可以,無非是絕大多數杯子裡不可能有水而已。
所以,在華為Mate60Pro發布之前和之後,我都表示對容量有擔心,原因就在於上述思考。
華為Mate60Pro衛星通話這件事當然有正面意義,而且還不小,因為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實現了平民手機的衛星直聯,領先了美國的蘋果和星鏈,實在是牛!
那未來天通這壺水,該如何服務1000個杯子呢?估計是透過資費等手段,控制同時發起服務的請求,因為如果敞開使用的話,肯定會發生擁塞。
---
所以這功能之所以昂貴且不普及,是有原因的
如果普及了,那服務的用戶數也會是大問題
多打幾顆衛星?擴大單顆衛星的處理能力?都不是小錢
我覺得星鏈的後續發展比較值得關注
手機直接對接的星鏈衛星服務 2024 年推出,初期只限傳簡訊
https://ccc.technews.tw/2023/10/13/...pacex-starlink/
SpaceX 表示,一旦太空網路啟動運行,
該服務「可在任何能看到天空的地方與現有 LTE 手機配合,
後者無需更改硬體、韌體或安裝特殊應用程式,即可無縫存取文字、語音和數據」,
實現過往不可能發生的太空蜂巢式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