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斯血洗以色列 邊緣化無法換取和平,以色列策略必須改變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7663
哈瑪斯血洗以色列,突顯以色列二十年來對巴勒斯坦的政策已經失效。未來將迫使以色列正視巴勒斯坦問題。
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血腥攻擊,震驚全球。不只因為哈瑪斯發射了數千枚火箭且陸海空三管齊下,更是因為如此大規模的行動居然沒有被事先察覺,讓以色列自豪的情報部門大受打擊。但最令人震驚的,還是哈瑪斯殺害數百名無辜平民,並綁架大批人質。全世界都在緊盯以色列國防軍(IDF)的下一步。
未來幾週的局勢變化仍是未知數。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強硬表示要讓哈瑪斯「付出沉重的代價」。他是對的,哈瑪斯趁著以色列南部舉辦音樂節屠殺超過250名青年,他們必須為此付出代價。然而,以色列的反擊充滿風險。一旦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加薩,恐陷入血腥的城市戰鬥,更可能威脅人質的安全。戰事持續愈久,暴力行動愈可能擴散至西岸或黎巴嫩。如果以色列無故傷害加薩平民,導致死傷激增,絕非正確作為,還會損害以色列的國際形象。
不過有一件事情已經因為這場攻擊行動變得再清楚不過,那就是以色列長久以來抱持的觀點已經站不住腳。以色列原本認為,在中東其他國家持續向前邁進之際,巴勒斯坦人追求主權的訴求可以無限期地被擱置。但不管這場衝突後續如何發展,都必然會促使各界重新探尋「如何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共存」的答案。
尼坦雅胡三大假設,全數被推翻
尼坦雅胡這些年來採取邊緣化巴勒斯坦人的政策,背後有三大假設為基礎,而這次哈瑪斯的攻擊,把這些假設全數推翻。
尼坦雅胡的第一個假設是,即便無視巴勒斯坦問題,以色列還是可以安全無虞。因應2005年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後的重大傷亡,以色列建立起國安屏障,隔絕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認為,靠著自身的情報及火力優勢,就可以控制巴勒斯坦的武裝威脅。
但這樣的假設已經被破除。以色列在西岸的極右派擴張行動,可能是這次讓以色列情報單位分心而忽略加薩走廊局勢變化的原因。此外,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在伊朗協助下,坐擁強大武力。以色列絕對有辦法重新建立起軍事優勢。但即便軍方相信自己有能力確保以色列人民的安全,選民也不太可能接受軍方單純回到原本的狀態就算足夠。
第二個假設是,哈瑪斯的存在有助於以色列對付主掌西岸的巴勒斯坦政黨法塔赫(Fatah)。以色列認為,分化治理可以持續削弱巴勒斯坦,且激進派的影響會削弱溫和派作為和平夥伴的可信度。正中尼坦雅胡下懷。
但這次的攻擊證明上述策略已經走到盡頭。哈瑪斯發動攻擊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分權治理使法塔赫逐漸流失民心。加上法塔赫的領袖阿巴斯(Mahmoud Abbas)健康狀況欠佳,讓哈瑪斯聲稱自己才是巴勒斯坦真正的反抗力量。原本想靠著巴勒斯坦內部分化來保護以色列,現在這樣的策略卻使以色列人民成為攻擊目標。
第三個假設是,即便忽視巴勒斯坦人,以色列還是可以靠著區域外交,強化自己在中東的地位。這樣的觀點在2020年的《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中獲得佐證。最初是以色列、巴林和阿聯酋締約,後來還加入了摩洛哥和蘇丹。直到哈瑪斯這波行動前,連沙烏地阿拉伯都有可能加入的跡象。但現在,哈瑪斯的行動證明了,巴勒斯坦人也有發言權。
以色列接下來對哈瑪斯採取的行動,只會進一步突顯新手段的需求。經過上週六的攻擊後,以色列不可能只是反擊,然後就讓哈瑪斯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在加薩走廊繼續掌權。
然而,並不存在簡單的替代方案。IDF不願意完全佔領加薩,這就是為什麼加薩走廊至今還能自治。國際上不太可能組成維和部隊,因為沒國家願意承擔這責任。但若IDF摧毀哈瑪斯後撤退,天曉得又會有什麼破壞力強大的力量補上空缺。
前路仍然困難重重。巴勒斯坦第二次起義使許多以色列年輕人避免與巴勒斯坦人交談。這次事件必然會導致更多以色列人認為巴勒斯坦派系不可能成為和平的夥伴。與此同時,以色列右翼聯盟已設定目標,要併吞更多西岸地區。之後必定會更大力推動這項目標。
無論如何,以色列都不能再無視巴勒斯坦議題。以色列的國安單位如果想對巴勒斯坦領土產生任何影響,就必須有巴勒斯坦的談話窗口。
接下來的走向,極大程度上取決於誰在耶路撒冷握有大權。目前,以色列正努力集中力量,但未來恐怕得面對巨大的政治反思潮,進而促成新的政治聯盟,甚至新總理。如果要確保以色列的安全,不管由誰掌權都必須改變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方式,不再把巴勒斯坦視為可以束之高閣的問題,而是將巴勒斯坦人民視為必須往來的對象。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