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日經亞洲評論》:華為協助台灣科技產業脫離iPhone衰退 精華簡文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60875)
|
---|
引用:
台灣容不下不同看法? 那我豈不是要移民日本了? 有必要非我即他嗎? 那他繳的稅呢? ... 某網友喜歡華為手機就讓他去吧, 聽他的說法, 測試機子, 然後自己選就好了. 我喜歡Sony的~ XD |
引用:
先說為何不用特別出捧華委 我先點名幾個關鍵因子在目前很夯的手機上好了 手機最重要幾個關鍵零組件 1.soc..目前華偉是自家soc,不能說他很差,但也不是最好,起碼還落後高通和蘋果 2.螢幕,看看p30系列還是採用三星oled,以及採用次等的京東方就知道華偉無相關技術 3.ufs..顆粒目前技術最好是由三星把持 4.充電技術,支那手機很敢再充電上給規格很好,但是真正的大瓦數pd也不是由華偉或者 中國制定標準。 5.電池技術,目前最好的電池技術依舊不是在中國 6.華為最愛吹捧的相機呢? 感光元件的核心技術在sony身上 鏡頭是萊卡的,跟華為公司還是依舊沒有太大關連。 這幾大關鍵技術目前可知跟中國幾乎毫無關聯性 再來講如果要在財經上能當作聖經範本好了 唯一目前可用來嘴的只有蘋果吧 市佔率只有10-15%,卻是賺走了手機界的90%獲利 就像是一桌菜裡面,大魚大肉全部被一人吃掉,剩下9人喝個湯夾個剩菜 如果拿蘋果當吹捧範本,目前來看還過得去 華為只是靠著國家機器運作以及內需廣大的人口來撐住根基 把這兩個因素扣掉的話,其實華偉真的沒這麼了不起 起碼目前為止,產品上和財經學上,並無法來當作聖經範本 其實在行動市場上 如果軟體和硬體利潤總額是100的話 蘋果和google兩家吃掉了80-90... 所以我才說,真的有本事出國深造甚至工作的話 目前實際市場還是在美帝那邊 吹捧中國給什麼薪資,實際上天價薪資都還是在美國 中國拿比較優渥一點的薪資的台灣人 多半是 1.免洗筷用途,用完即丟 2.只是台灣人是老闆,外派去中國只是方便管理 3.單純因為相對地比較沒有語言隔閡被外派去工作而已 我是台灣四大電機相關畢業的 同學真的發展好拿高pay的都是去美帝那邊工作 能去美帝,何必去支那? 光是吸個空汙可能都少活20年 |
推薦SONY要搬去日本
推薦蘋果要搬去美國 不知道大大推薦哪家手機:D |
跪舔跟推薦差蠻多的。
跪舔:放屁都是香的,要吸好吸滿。拉的屎是香草巧克力味,香甜可口。 |
樓上大大早上沒刷牙
|
雖然我不用華為, 也討厭中國廠商
但對於不討厭中國的其它國家來說, 華為本身有競爭力, 也提出很多領先的科技 有競爭,才有進步, 間接的讓很多人喜歡的韓,美,日國家的手機更好 真的把事情看各大的格局會好一點....不要讓眼睛都變成島國的SIZE |
我覺得標題應該這樣下
「台灣科技產業協助華為搶下蘋果市佔率」 如果沒有台積電代工,華為就只能用次級CPU或任高通擺佈 |
華為麒麟賽神仙,萊卡三攝嫦娥現
先有華為後有天,不買華為是台奸 |
引用:
樓主寫的,差不多就是我想講的,不過我是覺得寫這麼多給那位滯台中國人,他也無視 小弟是四大電類碩博畢業,同學有規劃出國的都跑去當美國人爽領了 誰到對岸拚毛三道四 前陣子跟學弟吃飯,說某雞廠先進製程對岸用很兇,反正有錢賺當然卯起來賺啊..代工的好處就是看脽願意撒前我就加減賺. 至於上面講的soc..麒麟cpu其實也是arm授權版本..若中國真跟美帝幹上了 美帝一聲令下,arm現在是日本軟銀的,arm還敢授權給華為用? 現在有錢賺當然傳,但當你吹牛吹到還想打人,就跟最近被stanford開除的那位 靠賄賂進去還要吹牛,就是被踢出來的命了。 :D :D :D |
引用:
對阿,看到盲測,前面貼過,被國外笑翻 dxo高分有甚麼用?。 花兩萬多買一個拍出來泛青光的,然後那精美螢幕品質..^^ 我也勸這位滯台中國郎快移民去中國,學學黃安,人家至少在中國吹噓還能賺大錢 你每天在台灣吹中國夢,吹華偉手機世界no1,他有給你多少嗎? 你吹半天,我們也不會買啊,這樣你不累嗎? :D :D :D 扣除中國跟印度還有一些中亞國家,利潤到底有多少,明眼人都知道, 喔,今天最大新聞,做假帳1376億!中國康美藥業面臨下市 22萬股民恐血本無歸 https://disp.cc/b/163-blFP 嘿嘿,無極限啊...有本事就攤開來看就知道是真賺錢還是補貼美化帳面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46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