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本田正跟日產談論合併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211551)

cjan. 2024-12-24 10:48 AM

媒體報導說果凍跳三振舞了,兩家最快六月合併。

healthfirst. 2024-12-24 05:09 PM

引用:
作者hoba
FOX?那個在日本黑掉了,不然為什麼日產會急忙找上本田?

再拖下去就要被法國佬賣了

再黑也沒有三菱黑

三菱召回隱瞞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9A%B1%E7%9E%9E
因為三菱隱瞞瑕疵缺陷
導致橫濱母子車禍傷亡事故
從此三菱汽車在日本一蹶不振

超過20年了
其他地方沒這麼黑
但在日本
三菱汽車從此更邊緣化了

巴豆布妖 2024-12-24 05:41 PM

引用:
作者cjan.
媒體報導說果凍跳三振舞了,兩家最快六月合併。

請問一下,果凍是指哪一家公司? Google 好難找 :think:

smoguli 2024-12-24 06:47 PM

引用:
作者SUNGF
不如 豐田 併 本田 日產 三菱

搞日本國家隊

中國養蠱 大一統 也搞國家隊

歐洲基本也是國家隊

美國除了特斯拉 其他都去旁邊玩沙

飛機也搞國家隊

台灣玩玩機車就算了


強者不需要靠別人 , 豐田將獨資在上海建廠生產LEXUS電動車

豐田將在中國建獨資EV工廠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4-08-47-47.html

日本豐田汽車日前敲定了在中國建設生産純電動汽車(EV)的新工廠的方針。將在上海市內生産高檔車品牌「雷克薩斯」。豐田的中國生産一直由與當地企業的合資公司承擔,這是豐田首次單獨建設並運營工廠。
在接連有海外企業撤出中國市場的情況下,估計希望留住外資的中國與希望單獨運營工廠的豐田的想法恰好達成一致。
多名相關人士透露了上述消息。計劃確保在上海市內的用地並建設工廠,力爭2027年前後投産。主要生産在中國銷售的雷克薩斯品牌汽車。2023年雷克薩斯在中國的銷量約為18萬輛。

sparc10 2024-12-25 03:42 PM

引用:
作者巴豆布妖
請問一下,果凍是指哪一家公司? Google 好難找 :think:
果凍 = 郭台銘董事長,也就是鴻海!

由於溫帶熱帶地區的溫度差距大,美國、、等國地方遼闊,所以我認為「油電混合車」才該是主流。Toyota、、、等公司已經有好的油電混合車了!

中國車廠已經學會郭台銘手法,美、韓車廠合作(GM與現代汽車),印度、越南也熟悉中國引外資再培養自己工廠的做法。

如此一來,誰需要鴻海代工汽車🚗呢?(鴻海並無油車的代工經驗)
😨😨😨

https://youtu.be/UPgRB4hro0M?si=0CxBkRuO4L0o3swG

hendry2002 2024-12-25 05:06 PM

日本企業合併求生的

下場好像沒有一個好

這次應該也沒意外

:think: :think: :think: :think:

kaosc 2024-12-26 04:01 PM

引用:
作者銀鐵人
之前日本學者說鴻海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鴻海已經有電動車系統

日產自己也很早就有了。

只是電動車技術門檻又不高,三電也容易取得,
中國一狗票新能源車廠,連做手機的都可以造出車來。

日產只想要有的話,也可以像豐田找BYD一樣找個中國車廠合作,
鴻華的技術有特別優異處或有啥獨門絕活嗎?
起碼目前從n7上是看不出來啦。

kaosc 2024-12-26 04:07 PM

引用:
作者cjan.
媒體報導說果凍跳三振舞了,兩家最快六月合併。

媒體說他們轉為低調,
就不知道他們找雷諾談的怎麼樣?

現在的日產對於雷諾也沒啥好處吧,沒獲利又相看兩厭,
如果有人願意接手那35%股份,
除非他們還想搞事,
不然應該會想脫手才是?

kaosc 2024-12-26 04:12 PM

三家車廠市場同質性太高,
合併化後產品勢必變得同質化,
說實在是不看好,
1+1+1的效果能不能有2都很難說。

超軼絕塵 2024-12-26 04:14 PM

幾個爛蘋果合體
這種做法不用說哪國哪類型
幾乎都只是在拖命
沒能解決共通在市場面的關鍵劣勢
就是拖時間而已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52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